【作家想说的话:】
皎皎:所以说我是个好官啊卿卿,别不理我呜呜呜~
1,望,每月的第十五日。朔,每月第一日。
2,太宁二年是闰年,闰六月。这一年有两个六月,五月过了六月,六月过了闰六月,闰六月过了才七月这样。
(和明年2025年是一样的,都闰六月,我开这篇文的时间是2023的下半年,农历月我直接按照三次元的套了,所以故事开始那一年的所有节气和2023年都是对应的,以此类推。
2025补:哈哈哈,谁能想到花市会中间会闭站那么久,重传到现在居然已经2025年了,本来预计去年九月就该写完的,笑死。)
3,蝻子:蝗虫的幼虫。
4,东海:秦汉以后,始以今黄海、东海同为东海。我国古代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今天的黄海和东海共同归为“东海”,本文徐州所辖海域实际上属于今天的黄海。而今天的渤海则称北海。
-----正文-----
四月,立夏以后,暴雨冲击淮南,致使汛期提前。淮水决堤,豫、徐大涝。
五月朔,洪水渐渐退散,御鸿帝前往受灾的二州安抚民心。
五月望,豫州爆发瘟疫。
处理完瘟疫,御鸿帝才回到京城。然而,他气还没喘匀,江左又爆发了旱灾。
闰*六月,长江沿岸水位骤降,江左地区进入了旱季,地方报灾的奏章雪花般送呈京师。
这么大的灾,还爆发得这么突然,这么频繁,在建康安稳度日的白卿云心情惶恐起来。
道子警告的话犹在耳边——“妖星不除,必致灾厄。汝若不忍,拭目待之。”
难道真的是因为那狗屁命格应验了,大楚才多发灾厄?
白卿云心烦意乱,连抚琴的心思也没有了,在沃雪亭的美人靠上里呆呆倚着,看那些火鲤在荷叶间无忧无虑地嬉戏。
不仅是他心神不宁,这几天秦曜的情绪也不高。
他们从苍梧回江南的时候,秦曜晚了白卿云几天才到建康,因为长江部分河堤被冲垮了,他们行船不便,只能走陆路。
可想而知,前段时间江左也爆发了小范围的洪灾,只是不如淮南那么严重,地方官员自己就能处理好,便没有上报朝廷。
但江左现在又爆发了旱灾,这就要谨慎对待了。俗话说“先涝后旱,蚂蚱成片”,就怕这诡异的天气会导致蝗灾。
六月中的时候顾西洲写信过来问候,向他感叹了最近宣城干得厉害,就没下过几场雨。秦曜相当敏锐,立刻就回信提醒顾西洲他们注意预防旱灾和蝗灾。
等秦曜再得到消息,宣城的情况更严重了,不仅不下雨,田地里也出现了快成虫的蝻子*。这消息是被刺史赶到建康来躲避干旱和酷暑的春官一家四口告诉秦曜的。
秦曜还是放心不下,决定亲自去一趟宣城。
他师父是玩蛊的,他对虫子也有点研究,毕竟蝗虫也是虫子。
可惜师父回了云南,不然就能让师父和他一块去治蝗了。
上朝的时候,秦曜主动请缨赴宣城支援,御鸿帝准了。
在城门口送秦曜离开,仿佛丢了魂魄的美人司乐漫无目的地在东长干徘徊。
突然,一片阴影拢住了他。
“抱歉。”
白卿云以为是自己挡住了人家,连忙让开。
“云云。”
低沉又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
白卿云怔愣地看向拦住自己的人,是秦岫。
“世……世子。”
“是我,好久不见啊,云云。”
秦岫的气质沉静阴郁了不少,没有以前那么锋芒毕露了。
他们也有大半年没见了,这还是秦岫回建康之后第一次来找他,一时之间,白卿云也不知道找什么话来说。
对白卿云来说是大半年,但对秦岫来说,回到建康这四个月里的每一天,他已经在那些阴暗荫蔽的犄角旮旯里,偷偷地注视过白卿云无数次了。
当然大多数时间,白卿云和秦曜都在一起,他们好像真的很相爱。但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白卿云的态度开始动摇了。
美人司乐心情烦闷,没有管跟着自己的秦世子。他无意间瞥见了秦世子的左手,那只手带着皮手套。
处暑未至,江南的天气仍旧酷热难耐,这人却带着手套。
见白卿云注意到自己的左手,秦岫把那只手抬起来,展示给白卿云看。
“去年年末的时候,吐蕃犯边,我带兵前去镇压。吐蕃贼首暗箭射我,中我小臂,箭上有毒,我因此断了左臂……”
秦岫把袖子撸起来,给白卿云看铜铁浇铸的义肢。
那义肢做得颇为精致,和完好无损的右臂比起来一般无二。
“最早的一副铁臂是无名宫的净鹖道长为我造的,那副铁臂更笨重些,适合用在战场上。我手上这一副是阿谧做的,他改良了铁臂,将重量大大减轻,按照我的右手重新拟定了外形。阿谧造的这副更轻巧灵活,方便日常活动,戴上手套以后,基本看不出异常。”
秦岫把手套摘下来,露出青灰色的铜质手指,看得出来秦谧下了大功夫,那些手指栩栩如生,除了质地、色泽,和真的手指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秦谧倒是想给他大哥造一副“灵活”一些的铜手,但能力有限,他暂时只能往“逼真”方面靠。
为了避免秦岫会错意,白卿云不可能说安慰同情的话,他打了个哈哈:“四公子的手艺不错,世子现在这只手比原来那只好看多了。”
秦岫将自己的伤疤揭给白卿云看,却没赢来半分怜爱。
大美人司乐一副不想再有瓜葛的样子,让秦世子颇为苦涩。
秦岫咽下苦涩,把手套戴好,换了个话题:“二郎从淮阴回来了,丞相给他相了一门婚事,打算择良辰吉日让他完婚……豫州洪灾的时候,丞相本就不愿二郎回淮阴去处理灾情,说会另找人替他。二郎却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明明身体不好,却非要往那疫病多发的灾区钻……”
不过秦皎还挺有能耐的,整个徐州,就淮阴受到的损失最少。当地的百姓都十分爱戴他们的秦太守,将秦皎的话奉为圭臬。
据说秦皎在淮阴时,就常常到田地里和大字也不识几个的农户交流。秦皎关于农桑的知识都是挑灯苦读农官们编撰的农书得来的,而世代耕种的农户们自己也有自己的一套道理。秦皎和和那些农户交流,最后将二者整合,补足了各自存在的缺陷。
淮阴的粮食长得越好,百姓们对秦皎就越信任,秦皎叫他们往东,他们就不往西。还天天夸秦皎,说读书人就是不一样,长得好看说话也好听。说话好听就算了人家说的话还管用,他们秦太守就是厉害云云。没过多久,秦皎让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姚戾从西域买回来的种子,农户们也说干就干。至于当地那些地主豪绅,碍于秦家的权势,也不敢置喙。
秦皎回建康的那段时间,让百姓们一定要听郡丞的话,郡丞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他回来会收拾。秦皎面对百姓和蔼可亲,面对手底下当官的可就没那么和蔼可亲了。郡丞不敢怠慢长官的吩咐,除了日常庶务,堤坝的检查和修缮工作也没落下。洪水来临后,淮阴沿岸的堤坝没有哪一处是被冲垮了的。
淮阴遭灾是因为他们在淮水的最下游,上游遭了灾,所有的洪水都会往他们这漫过来。秦皎第一时间写信到淮阴,让郡丞号召百姓挖渠排水,不要让从其他郡县冲下来的洪水把淮阴的农田糟蹋了,然后星夜赶往淮阴救灾。百姓听说是秦太守的要求,二话不说开始挖渠排水,秦皎到淮阴的时候,百姓们齐心协力挖好的水渠,已经绕开农田把洪水排进了东海*。
秦皎又带着人去救济徐州其它州郡。堵不如疏,洪水排走,大大减轻了灾情,整个徐州在秦皎的帮助下,恢复得极快。死的人不算多,尸体也从淤泥里挖出来集中焚烧了,遏制了疾病的根源。隔壁的豫州就没那么好运了,尤其是弋阳,堆尸如山,瘟疫爆发。
“……淮阴损失不大,没有死人,也没有疾病发生。尽管秦皎安然无恙的回来了,但还是让丞相担惊受怕了一阵。这次他回来,就没那么容易再跑了。丞相为了让他留在建康,特意向陛下请旨邀功,封他留京做尚书仆射。”
听完了秦皎的事迹,白卿云淡淡地祝贺一句:“应该恭喜二公子加官进爵,喜事将近。”
连秦皎都不能有让白卿云有任何波动,看来他们两兄弟都没什么机会了。